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

来源:证券之星 2023-11-09 04:39   阅读量:14056   

分享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德尚玉 郭晓洁 实习生姚佩仪 北京、广州报道近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和能源安全等,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

11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国家外汇局局长潘功胜在2023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指出,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企业技术进步专项再贷款、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等,支持科技创新、民营小微、先进制造、绿色发展、普惠养老等领域健康发展,做好五篇大文章。

多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这五篇大文章,代表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五大方向,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金融助力我国“双碳”愿景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

绿色金融何以成为金融大文章?

为什么绿色金融被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列为“五大文章”如此重要的位置?

“三年来,绿色金融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重大作用已得到市场验证。”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副总经理陈亚芹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将为推动“双碳”战略实施提供重要保障。绿色金融成为全球主流的趋势下,做好绿色金融的大文章,有利于树牢我国绿色金融领先优势,为建设金融强国提供强大动能。

2021年,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央行确立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思路。陈亚芹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标准体系方面,央行按照“国内统一、国际接轨、清晰可执行原则”,已自上而下发布了一批绿色金融标准,并通过地方自下而上进行补充,初步构建起我国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目前,转型金融等标准正在制定。

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我国已形成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中小银行多层次开展环境信息披露实践的良好局面。目前,正根据ISSB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对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开展修订。

据陈亚芹介绍,近三年,我绿色信贷余额年复合增长率达35.26%。产品和市场体系方面。我国目前已初步形成以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碳金融产品等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

根据央行数据,截至三季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8.58万亿元,同比增长36.8%,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6.6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6.98万亿元。分用途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贷款余额排名前三。分行业看,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绿色贷款余额6.8万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绿色贷款余额5.1万亿元。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截至发稿前,有18家A股上市银行披露三季度绿色贷款相关数据,披露率42.86%。其中,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今年三季度末绿色贷款余额均突破万亿,分别为38313亿元、36500亿元、26200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六大国有银行中,工商银行和交通银行未公开披露绿色贷款余额。

北京绿色金融协会常务理事邵诗洋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工作的主要亮点和抓手在转型金融和以碳减排为核心的广义“碳金融”,这也恰是我国“双碳”实施路径的主要着力点。典型代表就是央行的两大再贷款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再贷款工具和碳减排支持工具。

2021年央行推出了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为清洁能源等三个领域内的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引导经济主体转变行为,进一步推动碳核算和环境信息披露。

此外,还将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延续实施至2023年末,2023年继续并行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碳减排支持工具余额增长568亿元,对相关领域的支持力度加大。

由于各银行暂未公布三季度碳减排支持工具情况,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了今年二季度末相关数据。据统计,共25家22家A股上市银行披露第二季度碳减排贷款数据,披露率52.38%。

值得注意的是,据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对比去年同期,碳减排贷款披露银行新增15家。其中,新增2家政策性银行,4家股份制银行(兴业银行、恒丰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9家城市商业银行(北京银行、华夏银行、上海银行、宁波银行、厦门银行、南京银行、重庆银行、贵阳银行、齐鲁银行)。

从绿色金融到转型金融

过去近十年,中国绿色金融已基本覆盖了纯绿领域。如何帮助高能耗企业低碳转型,才是下阶段高质量书写绿色金融这篇大文章的重点。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绿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任玉洁向记者表示,近年来关于转型金融的探讨开始逐步升温,作为绿色金融的有效补充,发展转型金融确实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从宏观来看,虽然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已经开始实施包括设定碳减排目标和战略,但对比来看,当前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现代化关键时期,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为此要实现未来目标,转型必然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从微观来看,基于行业发展规律,很多传统行业的高质量转型发展,也是在绿色赋能产业附加值增长的过程中实现转型。转型金融的发展将倒逼行业企业开始注重转型能力的建设和转型的信息披露,这对于整个转型风险的管理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反向推动了实体经济的科学转型。”任玉洁表示。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国际合作与研究中心主任程琳也认为,实体经济的科学转型与绿色技术密不可分。

“此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五篇大文章中,科技金融和绿色金融密切相关。人类历史上数次科技革命,都在推动生产效率的提升,推动经济往更高效、更绿色、更节能的方向发展。”

事实上,中国在早2020年就开始转型金融的探索之路。

2020年7月,中欧设立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工作组,推动中欧可持续金融标准的协同。2021年,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报告——减缓气候变化》正式公布,并在接下来的一年多的时间里陆续在金融机构中得到实践应用。

除此之外,2022年,由中国和美国共同主持的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起草并完善的《G20转型金融框架》,得到G20领导人峰会的批准并正式发布。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湖州市、衢州市、天津市、重庆市、湖南省等地分别制定了地方转型金融标准,上海等地也启动了转型金融工作方案编制。

今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张蓓透露,人民银行已牵头起草了煤电、钢铁、建筑建材、农业四个行业转型金融标准,并在条件成熟时将公开征求意见并发布,这将为金融机构满足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的合理融资需求提供依据。

尽管目前转型金融标准和工具运用发展逐渐成熟,但发展转型金融仍存在不少难点。任玉洁向记者举例,企业的转型基础和转型能力是不是已经符合申请转型金融的相关要求;当前的转型效益评价的市场体系与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是否能够科学有效评价转型资金的支持效率和效果;金融机构是否能破题产业壁垒精准找到有效的转型融资需求等,都需要市场在不断发展中找到最优解决路径的。

程琳认为,未来转型金融的发展可以向已经发展相对成熟的绿色金融“抄作业”,综合运用政府加市场的手段。在转型金融发展的初步阶段,关于碳减排目标和效果的评估体系尚未完善。若一开始就对市场进行过多限制,不利于中小型企业形成减碳决心。因此,程琳建议,可以考虑针对不同规模的企业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对于中小型企业应当适当简化流程,只要符合转型金融标准,可以量化其减碳效果的项目,就应该鼓励和支持。

“借鉴绿色金融经验,由政府应充当看门人的角色,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先行试点,鼓励转型金融的启动和发展,让市场充分认识到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终让市场发挥作用,形成良性循环。而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和能力建设,甚至考虑设置类似于碳减排工具的转型金融激励机制,鼓励金融机构支持转型企业和项目。”程琳说。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