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

认识《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不该错过这座小城

来源:东方网 2024-03-08 08:23   阅读量:15094   

分享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名声远扬,这幅名作的画家维米尔还有一幅佳作鲜为人知——《代尔夫特一景》,画的是荷兰小城代尔夫特,他出生并度过一生的地方。

我们一行游人来到代尔夫特时,天气很好。蓝天白云的背景里,东一丢西一拨的花红柳绿、雪白湛蓝。

同行的当地人介绍,“代尔夫特”的名字起源于一条名叫奥德代尔夫的人工水道。几百年前,人们在这里筑堤挡住北海,挖掘水道以排干沿海沼地。

城市轮廓延续至今。红墙彩瓦、老桥绿水与高高的尖顶教堂相映,古朴的老城与宁静的田园交错。徜徉在市政广场,一头是老市政厅,一头是教堂,两侧市场叫卖声此起彼伏。

时间流转,如何让老城步入当代?聪明的代尔夫特人找到百年名校,请来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规划、建筑专家们“掌勺”老城新滋味。

规划师们秉持“小城公共利益最大化”原则开展城市设计,寻找人与自然舒适相处的友好空间,他们将其称为“应对全球及城市挑战的规划新方法”。

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代尔夫特小城古老而潮流的密码。漫步全城,这里尊重历史、尊重自然的规划、建筑思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诸多细节耐人寻味。如“woonerf”概念——人行道不再与车行道分离,而是融入同一路面以产生居住院落的视觉印象,并通过绿化、座椅等元素强化这种“院落感”。以这个理念建设的“Tanthof”大型居住社区,社区内道路按照“庭院道路”设计,住宅背后一侧临水渠、绿地建设独立、连续的慢行专用道。如此,车行道、自行车道、人行道,高低叠放,并行不悖,路边有屋、屋顶碧草绿树,人与自然曼妙和谐。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规划专家范佩西告诉我们,这项设计也为骑行者提供了安全空间,为居民提供了社交场所,达成“职-住-生活”三者平衡。

同行的上海市城市科学研究会首席研究员束昱教授说:“小城里,无论老城还是新区,专家们以人为本、系统立体地打通地上地下等各要素,综合开展设计的做法,改变了传统认识中城市只‘保证交通效率和人车安全’的观念,全面向‘关注人的活动需求’转变,效果很好,值得我们思考、借鉴。”

来到代尔夫特市中心火车站,巨大的圆形顶灯雪亮,长长的电动扶梯仿佛瀑布挂在宽宽的步梯之间。它的更新思路也很有意思。

火车站初建于1847年,现存的老车站1885年建成。铁路经一座高架桥上从城市穿过,将代尔夫特旧城区一分为二。进入新时代,老城的出行体验迫切需要更新,于是,设计师梅卡诺设计了一座新车站。老城没有空间怎么办?那就从地下走。代尔夫特建造了一条新的铁路隧道,从运河下穿过,当然也新设了火车站。原有的站厅依然保留,功能转为餐饮店铺。

我们从地下站台出来,豁然开朗,立于一个十分宽敞的大厅,抬头便见拱顶上代尔夫特蓝瓷拼出的老城地图。大家都知道荷兰是自行车王国,车站下还有好几层,都是停放自行车的车库。

“少即是多”设计理念为当今西方建筑规划界广泛接受。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老厂房改造为公众活动中心,便是其范例之一。

老厂房棕红的砖墙上,挂着黑魆魆的钢铁楼梯,仿佛站岗的钢铁侠。楼内,钢铁的桁架挑高三层;高耸的铁杆扛住了屋顶;方形天窗向屋内尽情泼洒阳光,人影蜷缩在鞋跟后边。

“老房子稍稍加固,可以很好地使用。我所做的就是把骨架重新梳理、整修,外墙修旧如旧、洗洗脸、画画眉,同时对其进行适当的功能当代化改造。”设计师、代尔夫特建筑学院教授凡迪诺讲述改造理念,“因为是公共活动中心,主要对象是学生,其功能诉求大多为自习、小组讨论、社交和群团娱乐化活动。”

我们听着、看着,眼前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在这里学习、交流、排练,他的“少即是多”践行得很成功。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